河蟹颤抖病是由小核糖核酸病毒引起的发生在河蟹身上的病害。病蟹最典型的症状为步足颤抖、环爪、爪尖着地、腹部离开地面,甚至蟹体倒立。从发病至死亡的时间约3~7天,病蟹鰓丝苍白水肿,胃内无食物,手压腹部一般无粪便流出。
河蟹颤抖病是一种神经性疾病,主要分布于环黄海附近的黄河流域、朝鲜半岛西海岸、中国南方地区、越南、北欧、西欧及美国加利福尼亚等温热带沿海淡水流域以及波斯湾附近淡水流域。病蟹步足颤抖、环爪、爪尖着地、腹部离开地面,甚至蟹体倒立,鰓丝苍白水肿,不吃食,直至死亡,是(2017年)危害河蟹最严重的一种疾病。
河蟹颤抖病的防治方法可通过定期清塘,对病、死蟹进行无害化处理预防,使用“蟹抖停2号”“蟹水宝”等药品进行治疗。
病原特征
河蟹颤抖病的病原体是小核糖核酸病毒。该病毒是小RNA病毒科病毒。病毒无囊膜,直径为28~32nm,分布在细胞质内,形成包涵体。
为害症状
病蟹反应迟钝、行动迟缓,螯足的握力减弱,吃食减少以致不吃食,腮排列不整齐、呈浅棕色、少数甚至星黑色,血淋巴液稀薄、凝固缓慢或不凝固,最典型的症状为步足颤抖、环爪、爪尖着地、腹部离开地面,甚至蟹体倒立。从发病至死亡的时间约3~7天,病蟹鰓丝苍白水肿,胃内无食物,手压腹部一般无粪便流出。
分布范围
该病主要分布于环黄海附近的黄河流域、朝鲜半岛西海岸、中国南方地区、越南、北欧、西欧及美国加利福尼亚等温热带沿海淡水流域以及波斯湾附近淡水流域(2017年)。
流行情况
河蟹颤抖病的主要发病季节是3月至11月均有发生,尤其是夏、秋两季最为流行,8~9月为发病的高峰期。水温范围20~35℃,以25~28℃时发病最为严重,20℃以下的水体极少发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有的地区发病率高达90%以上,死亡率在70%以上,发病严重的水体甚至绝产,是(2017年)危害河蟹最严重的一种疾病。从幼蟹(5~ 10g/只)到成蟹(200 ~250g/只)皆可染病,但发病的河蟹以体重100g以上的二龄蟹为主,发病后的死亡率可高达100%。当年繁殖生长的1龄蟹发病率较低。
病理变化
病蟹神经受病毒侵袭,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及神经纤维发生变性、坏死以至解体。在疾病后期常继发嗜水气单胞菌及拟态弧菌等感染,使病情恶化,肝胰腺变性、坏死呈淡黄色,最后呈灰白色,背甲内有大量腹水,步足的肌肉萎缩水肿,有时头胸甲(背甲)的内膜也坏死脱落,最后病蟹因神经紊乱、呼吸困难、心力衰竭而死。